了凡四訓 閱讀心得
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嗎,虛無縹緲裡,如果不能改變,那我們是不是只能每日躺平等待終點的死亡,一切等待天地福壽自算的結果,如果可以追求改變,那能改變的了的又是甚麼
我們活在世界上,有派人常言有人命字有貴賤,天生就定下來了,但又有另一派的說法,則擺脫了命定論,而對自我的修練和環境覺知,有了追求,因此認為能改變了命運的牽絆,走出自己的人生,究竟人生為何,我想我們能一起看看歷代先哲與現今科學和環境探討交雜後不同的說法,再決定結果,並在讀完明末大家 袁了凡先生寫給後代的奇書,"了凡四訓"後,一起思考看看命運究竟是什麼
回望古羅馬哲學家皇帝馬可奧理略寫的札記,他認為好運是自我招致的,"你自己的本性,和事物共同的本性其實是一致的",他將命運的事物分成兩種,"注定要發生在你身上的",我認為大概是像,像是基因外貌,你生在哪裡,原生家庭的父母手足是誰,在哪受初等教育等等那些難以改變的事物,也可能是國家戰爭動亂之類的天災人禍
另一類則是經過你的努力,也就是後天自我修習努力招致的"適合你的事物",這兩種事物的組合,我認為在他的論點裡,注定的事物屬於自由意志無法操控的,他在人生的早期影響是非常劇烈的,但隨著我們邁入獨立成人甚至財務獨立的過程裡,適合你的事物,會隨著我們的獨立決策和思維模式而變化,牽動我們的人生和自我認知,舉例而言,如果我們每天快樂的運動出汗和學習正確衛教健康概念,晚年時就有比較低的可能會少受三高和糖尿病折磨,也能夠保養更好的心情和活動能力
另一方面來看,以職業事業發展為例,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考了某種證書的入門證照或接受訓練,舉像是不動產營業員的一禮拜課程和受訓結果為例,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情境,因為認識的人事景物不同、師長同僚脈絡刺激下,很可能就會想往進一步的不動產經紀人,地政士,地政公職,甚至同屬不動產行業的不動產估價師,與危老都更評估等地政開發相關的領域發展,每一個職級和領域碰到的資源能力又進能推廣自己停下回望,或繼續向下走的風向,我覺得在這的論點有很合理的反應一個普遍事實,我們的心映照著什麼,就會讓趨近於他的世界實現,扣掉我們天生有的本錢和環境資源,人所做的決策,絕大部分都根植於自我經驗,也受到認知領域大小而影響,所以才顯得得到超出我們展控範圍的事業發展和命運結果顯得很困難
因此在沉思錄,馬可奧理略寫到,"他認為人的幸運其實指的是一個人自己為自己帶來好運,而好運是促進靈魂、善意的情感、善意的舉動的一個好方法",好運與厄運是自我招致的,他們會在與先天注定的平衡後,讓適合的事物發生在每一個宇宙事物身上,他的論點裡這件事本身無關乎人所謂的惡與善,而是順應著天理的運作,接下來我們能一起來探討看看我很仰慕與學生的明代心學開創者,守仁先生王陽明如何看待命運這回事
在王陽明的論點裡,世間萬物都是心的反應,如果澄明心性後,做的每個舉動合乎天理,又能克練自我的性情,查照自己的所為,用自己生命招致反照的事物,往往是近於善與聖人性情的,他在自我修練和命運的看待上,是提倡自我覺照的,"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而知之",而扼之,自己的善知就會有果,相對於他本身的文功武略,與時人貪忌名望的謗毀,他從父輩和自己遭受流亡迫害,到位居顯位和配祀孔廟的尊位,在某個方面,他的所學的確和命運,有符合他知行合一的認知,最終得到"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的闡發
他對自我心性與命運的思考,我認為應能以他弟子所著傳習錄的一句言論概括"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惡在,則眾惡相引而來"王陽明 傳習錄
現今腦科學認為腦有以基底核為主的習慣系統,主宰了我們無意識和日常習慣性的活動,和大腦皮質區的思維運動共同主宰思維運行的一部份動作,在這邊想跟各位推薦一本科學邏輯和完整性非常高以客觀證據檢視命運的書籍,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科學拓展研究員 漢娜‧克里奇洛 博士所寫的
"劍橋大學 + 百位頂尖科學家, 驚人實證!命運可預測, 更能改變。:轉換大腦慣性思維能創造不同機遇, 命運會偏轉到你要的結局" ,她在命定論和後天論裡都有探討到從醫學,社會學和人類學裡各種對命運產生不同改變的影響,我們的腦區發展,的確在血親裡會有相近的地方,漢娜‧克里奇洛 博士以他年輕時在精神療養院以當服務員的心得分享,人的腦像個生物機體電路板,的確有些共同的傾向,但後天也受習性,表觀遺傳學,再學習經驗的影響,但客觀的整理統計後,我們也才能對為什麼有人說看小孩"三歲看一生"有更深刻認識
最後進入了凡四訓書中的世界,故事大意如此,了凡先生年輕時原本被父母希望去當醫生,後來有天碰到一個仙風道骨的室外高人,幫他算卦象,覺得他命運裡要去考功名,算的卦象準確到功名考第幾位,怎麼考上,補去哪裡,以及後面讓了凡先生心驚的終生無子嗣,幾歲抱病而亡都算的準確
後面的人生,每卦必準,每卦必中,因此了凡先生對於世界萬物都有天地命裡皆注定的念頭,心裡萬念枯寂,幾乎沒有任何念想,有天他碰到了雲谷禪師,禪師原先對了凡先生很驚異,他認為他應該是個很豁達的人,後來發現了凡先生只是對世間隨波逐流,了無心念,而以他應該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用更大的心性去成就善與自我,最終了凡先生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後,竟然一次一次破解卦象裡的注定,而被福報包圍的故事,清代的後人有些對了凡先生對經文的解義有抨議,我讀的白話本編著者有很多佛教誡規義理的個人看法,可能在年紀與時代的適性上,不一定完全切合當代看法,但我覺得就整體而言,那是個很省思動人的故事和自我探尋,以下節錄了些我對書中補注很喜歡的句子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六祖慧能
人在心裡求取的福,遠勝於外界所求的果,依循在自我探尋身上的心性能克服世間很多的困難,和不確定的恐懼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內外雙失,故無益/ 雲谷禪師
在另一本我很喜歡的書 "僧人思維"裡,自省和理解自我,甚至恐懼的緣起是很重要的,如果對自我的省察沒有了解,容易在追尋過程被外在讚譽詆毀損傷,明德正念觀照,分別是儒學,ACT心理療法,佛教修養心理的方式,如果對財務有正心,則求財也未必不可取,求自我發展,求生活品質都是,我覺得古云"君子愛財,求之有道",佛教的放下,不是對事物毫無所求,而是能放下偏執,用正心正性求取適合自己的東西,若失道入偏門又求外物,很多事情只能說是適合於他的,只有後面所謂奇禍遺後了
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了凡四訓
這四句話是說,了凡先生提醒後輩,要積自己和周圍的徳,要包容不同,要和諧友愛,要珍惜自己的精氣神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了凡四訓
在我的心裡,對過往的事情,無論好壞善惡,都應視作過往而不應所罣礙,往後的未來,都罔若要從今天初生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太甲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詩經
兩句的義理都有點深厚,我不是很能掌握與認知,但我覺得如果是馬可奧理略皇帝所謂,注定的事那很多是無可控制的,長的矮高,漂亮不漂亮,或者天地賦予的外在條件如基因疾病性象災禍等等,我覺得如果跟買東西會不會中統一發票一樣,發生就發生了,因為避也避不可避,但如果是自找的,像是背信忘義被朋友忌恨所棄,牟利騙人騙到父母兄弟姊妹,被親友斷絕關係,工作上望高採低被人背後捅刀,每天寢食難安,我覺得有句台語滿適合的,"那人活該,救不了他"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則是指順應著天地義理而活,就會有好的事情自己發生,他背後的意旨很深,有時代背景的必然,有自我選擇的控制,有每個抉擇後的邏輯,我覺得唯一能做的是問自己一個問題,富蘭克林在窮理查年鑑裡寫的一句話做錨點"這件事能成就甚麼善",這件事究竟是一己之私,還是有些別的立場考量,通盤了解,我想就能在未來收致緣起果滅時,不會感到心慌意亂或憤恨不平
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了凡四訓
這句話是了凡四訓這本書的核心,自己做的好事與福報,難道有自己不能受想到的道理,我們替周圍人謀劃時,常在初始點說希望替他趨向吉事,避開凶險,若天地間一切注定,吉事如何趨近,凶事如何規避
我覺得這件事情在公家單位特別是如國防部門和利益糾葛的部門如地政單位,醫院商業單位的巨額採購單位,需要專業認證,或勞健保福利基金等利益過於巨大的單位,趨吉避凶這件事都很需要智慧,因為巨利下人心是不可預期的,要遊刃有餘的處理,第一個是要抽離利害關係,幫自己定好位置,因為那樣的情境下,第一手經手的人員,往往不是巨型槓桿的掌握者,而是一群影武者下的棋與掛線人偶,稍微不甚,別人家大業的玩家,大脫身下狠手是沒道義底線的,沒依沒靠被灌迷湯,誘以利益的人卻像小孩玩大刀,不是無盡災厄,就是家破人亡,將自己的心正好,做自己份內的事,不屬於自己該碰該動該接觸的都歸避掉,最後禍厄未爆該跑時,就趁早離身,我覺得應該還是有很多吉祥處可往的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易經
這是台灣社會很常用的春聯佳句,我覺得社會會用你給與這社會的事物和你內在的價值,給你相應的報償,如果善的美的人,環境會轉變和內化成自己所想的,另一句話,古語有云,投桃報李,社會只是無數人和環境交合的情境,我們依然主要以碰到的人們,定義周圍整體的世界觀,很多醫生老師或是有貢獻的鄉里人士,因為自身的善行,而在自我實踐中圓滿了周圍的人,因此得到天地間正向周圍的報答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私無慮處感格/了凡四訓
我覺得人的自我實現如果能把小的我跟整個天地無私的義理結合是能達到很好很美的結果的,有了私心,善念容易偏格或陷入自我偏執,結果喜事好事不經意可能失了分寸,而成了禍事
天下聰明才俊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兩字,耽擱一生/了凡四訓
過於年輕,有才智者容易陷入自我的傲慢,有了聰明機智而失了智慧,雖然危害不大,但自己想達到的成就,也因為自己的不成熟,而很難將自己的志向好好傳達給這個世界,得到周圍的和諧幫忙,有的才俊的確就失了時,而自我耽誤了
其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至誠合天/了凡四訓
此指享德,或所謂陰德,如果積福德深厚的人會有福祿厚報,福德薄淺的人,近於災禍,庸俗的人,常常錯認,混淆真正的災與福,而說天地運命不可預測,合於至誠的心,就合乎天理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了凡四訓
我覺得這句話很意近於心學的意旨,我們在天地間所求的一切,其實不用外求,都在心裏面了
吾心不動,過安從生/了凡四訓
如果心性不動,不被外害邪念侵擾,就能有安穩富足的生活
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了凡四訓
這句話我覺得也是了凡四訓另一句我很喜歡的話,如果積累厚德的人天會報答他,為陽善就是在公眾目光理做善事,會享有世間的盛名,名是一種福,但有世間盛名的人,天地會忌憚他,如果享盛名而名不符實的人,多會奇禍橫行
在現今的社會世代,個人聲望也就是陽名,是一種很有力的工具,也是一種很強烈的雙面刃,因為如果用他來操縱傷害別人,往往傷害與震盪力道很大,很多的公眾人物或專業人士,如果不能慎思的使用和省思,危害到群體的生存底線和良知,很有可能引火自焚,甚至遠超過過往世代能遭致的禍害,從自我,家庭,事業往往會慘不忍睹,特別是涉及政治角力分配,意識形態深刻的人往往有過之而不及
最後想要使用沉思錄和張國洋先生所寫"大人學選擇:成熟大人的獨立思考術"作為結尾,我是在張國洋先生的書中看到第一次看到了凡四訓的書名,很意外能看到一本如此有反響的書,有關這本書自己的小故事滿多的,有一件事是在詢問周遭親友有人有看過這本書,是否可以給我點意見和反饋時,問到家母時,提問母親是否看過時,她回答我20幾年前,她還在公門服務時,有個花甲的建築師來辦理業務時,一直推薦她要讀看看,她看過依稀還有點印象,綜合來說真的是個奇妙的緣分,了凡先生剛開始是使用小乘教義裡的功過格革新自我,後來行善成自然養身健體後,從原先每日的百無聊賴,竟然活到70幾歲,可能真能說心裡坦蕩很多事情都會比較順,他在善待自己也善待周圍事務的中循環中,也比較能專注在自我身上,後代也思進考上功名,自己身後也獲得追封,或許真的如他所闡述的道理,如果不改變,就是順著原先不好的性情走完一生,碰到不順,一定滿抱屈辱怨嘆,如果展握操之在我的事,很多事不管由己由命,起碼自身積累的福德不受宰於天
最後在澄明自己的心上,有自己很喜歡的一句話
如果你想要得到安寧,那就少讓紛繁的事物侵占你的心靈/沉思錄
我們很多時候靜靜思考的來日和過往時,該如何添一分減一分,把事物放入我們的心裡,我們的心就會逐漸開展我們的人生
然後自己想用張國洋先生在他書中看待命運,我應該最喜歡的一句話對臨向命運的思考作結
"做好你能做的所有事情,對於人生中可以改變的事情,我們要盡力而為,對於人生中無法改變的事情,我們要坦然放手"
希望我們能一起努力,一起為掌握自己的命運而攜手加油,有個更好的自我與世界,然後如王陽明先生所說的,這一生啊,我們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最後想附上自己幾天前用20分鐘開的Google blogger,目前時代真的進步到分享文章資訊都能用很快的速度了,真是不可思議,也撿選了以前自己寫的比較好的文章和自我介紹,放入兩年沒更新的medium,我兩年前更新兩篇就沒再更新了,想不到搜索引擎竟然還能找的到,希望以後能有機會跟各為學習google blogger布置的技術和優良文章寫作的方式自我精進成長
Google blogger :
Mediu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