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超思考的讀後感分享


 金錢超思考的讀後感分享

在看完金錢超思考後,真的很推薦這本作品,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也閱讀了指數革命,跟投資哲人查理蒙格傳,和一些腦科學跟生物學相關的書籍,有一些綜合的想法,想要深入的析剖。
任何跟錢有關的決策,都出自於人們對錢的看法,生在資本主義跟消費文化蓬勃發展的當下,錢這種人類虛擬出來作為交換的媒介,似乎鼓勵人努力耗盡一生的賺取。
但錢真正的用意與價值其實就是如何去使用,並且由花費的人去賦予他真正的意義,但錢對人是限制或是助益,在深度的思考後,都會有其對每個人獨特的意義,/錢,不是不見了,只是變成你喜歡的樣子/從好萊塢破產明星而走紅的名言中,滿屋奢華且不需要的東西淪為腐朽的過程裡,是很真實的一課
對風險承受性,消費習慣,和資產配置的選擇最終在長期時間的加成下會構成人生的財富軌跡,在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習慣,不同職業形式的過程中甚至不同閱讀習慣跟性格的人,應該都對如何擁有獨特的資產配置跟投資形式,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也並不需要盲從他人,因為就算完全複製他人的投資產配置,每個人因為財富的量級不同,導致的風險承受度不同,稅制也不盡相同,心智能力,跟決定性的性格也不一樣,投入的時間跟對價值和價格心理預期的不定性,就算全盤照操,絕對也不可能有同樣的結果
最近在研究初等會計的過程中發現,未實現收益的高低,其實會很長遠的影響投資的報酬,相對高股利的公司,其實會在每次給付的過程中被扣掉大量的所得稅,而且同時高股利的方式也會降低企業未來營運可用的資金,就有可能被迫用發行債券或發行新股的方式去募資,然而這樣的形式,相近於竭林而魚的形式,對長期發展性有非常不利的影響,以目前臺灣或世界中,幾乎全部以超高比例發放股利股息的公司,都集中在特定的營運型態,或景氣循環式產業,甚至也可能是意圖要不當募資,其中也有部分比例是營運良善且以誠實揭露為主的公司,然而佔有比例是相對低的,統歸而言幾乎全部以此種形式分配盈餘的公司,都有著各形式成長發展或過高槓桿的問題,需要十分謹慎的思考。
在金錢超思考中有一個很影響到我的觀念,財富的思考並不能僅思及當下這個財富決策,而是以整體資產配置的形式,加上年紀,工作能力,職業穩定還是業務佣金制,跟短中長期風險承受能力去思考,屆齡退休的公務員,初出茅廬有大好前程的大學畢業生,高佣金但收入不穩定的保險業務員或房仲業者,在面對房貸,信用卡消費,保險,債券,股票,基金,定存,外幣的態度,都必須用從風險跟未來可能的預期來思考,也必須從已知的事情,在這個有無限機率組合中,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和理想的生活,並從中找到最穩健的方式去達成,然而有幾個共同的概念,我想是相同的,當下花掉的每一分錢,都是未來這一分錢可累積的錢的加總,絕不是僅有當下的花費,
債務尤其是信用卡將近12-15percent的利率或相對穩定但巨額的房貸,都有可能導致風險變大,也可能導致財富或人生危機,因為前者用複利的72法則計算,加上銀行加收的各式手續費,會在4-5年間倍增,若基數大,透過任何形式的正常收入都不可能還的出來,會將人生崩於一旦,後項則需要思考,買進的房子,到底該視為資產還是負債,因為同時要承擔房子的折舊跟整修的成本,房屋或土地的稅負,還要面臨房屋貸款的攤提,有可能壓縮造成生活和經濟負擔,在不景氣的狀況下,也要必須同樣付出高額的費用,然而後項的思考,思考是更多面向的,因為畢竟房子的存在,也象徵的家的恆定性和一種不言可喻的安定,並不應僅視為負擔,然而任何形式的債務都應視為個人發行給他人的債卷,發行人承擔會比國家或大型公司跟機構更高的負利率,任何的借貸行為,都有可能造成高低不一的槓桿行為,在風險跟實際購買的狀況中必須達到平衡。
股票的形式可視為一種未實現收益極高且得以用複利累積的投資工具,然而必須承擔公司營運的風險,債卷則是相對安定,且清償序位高,不用承擔企業國家的營運,但會在每次給付利息的過程中被課取所得稅,所以應視為較保守的單利投資工具,外匯跟期權基本是零和遊戲加上交易成本後必是負和賽局,對散戶或非機構法人的個體,應當成當純脆的保險工具,不視為任何形式的投資形式,因其在時間下並非實際有產出的標的,然而股票或債卷所連動的所有權跟債券是確切存在的標的,所以較適合常規的投資者選用,而且兩者若完全複製市場模式的話,在長時間下會自然降低風險的程度,即(追蹤市場指數的ETF),在不斷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次數)並在投入的話,以長時間而言會有雖不致驚人但絕對可期的報酬。


書中還有很多精彩的篇幅,受制篇幅跟吸收力的不足,不能闡述清楚,但總歸一句,很推薦任何有想要思考金錢,人生意義與自我價值的人觀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