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業評論2024/05感想


 近日,自己接觸到一個自己對自己視域思惟很多刺激的讀物,由天下遠見雜誌所引進的哈佛商業評論,處於不確定又迷茫的世代之中,能夠看到最前端的思潮和遠見,我覺得非常值得,如果可以的話,也想開始一個小嘗試,也想在每次評論出刊時對自己最有收穫的部分,和各位分享


哈佛商業評論,自己原先只有在散見文章如彼得杜拉克的書文,和遠見天下出版社高希均先生赴美洽談的故事裡,因為自己的年紀與社會歷練都相對不足,自己在稍長一點後,對於事業規劃,企業變動,生產力方法,與自我時間管理慢慢覺得有需要,很幸運能接觸到這本讀物,我覺得這份讀物,在品質與性質上,是具備很有宏觀思維的,近期應該會再將過往的集數和精選集補完

而且中文版讀物內對於中小產業經營發展和籌資議題等各式困境,使用故事性的案例討論,並用正方意見,反方意見,合論探討的方式,我覺得很有效避免立即把重大決策推向某個極端的想法,是很好的方式,如果是剛好有發展,實業經營,或各個階段的管理者朋友,甚至一般普羅大眾如我,我覺得是很推薦的


接下來會跟各位分享,我覺得在這個時代裡,自己覺得最有影響一段,重點節錄下來,並將個人感想放在括弧後

網紅名人,在這個世代的商業意義是什麼?,在社群媒體時代,取代傳統商品名人通路時,無論作為末端的消費者,品牌行銷方,甚至本身就是網紅名人,我覺得這樣的思考都有價值

哈佛商業雜誌評論2024/05/01

"網紅產業失控中"作者艾蜜莉杭德 賓州大學


這篇文章的重點主要專注於以網紅和經營團隊的角度去思索,本身應該如何長期並做出社會所能認可的行為,也有助於整體環境的經營規範


"切莫放任惡劣行為不受懲罰

切記打造由值得信任的專業人士組成的團隊"

(藥品代言,虛擬貨幣代言,帶詐騙性質的金融商品代言這些高毛利,甚至本身就是違反相關法律,但是對網紅而言依然具吸引力的事情,在台灣的社會上時有耳聞,相對較輕的廣告不實,在公平交易法中,網紅也是所謂的荐證者,在明知故犯或可推論得知卻忽略的狀況,同樣是負連帶賠償責任的,沒有充足利益接露的網紅,會讓消費者和追隨者社群產生高度對品牌及網紅高度的懷疑)


"切莫 模糊你的意圖或網紅的信譽

切記:建立明確的雙向期望"

(網紅事業本身的定義與目的性非常模糊,我們最長遠的目的,究竟是人與人間的關係,廣告關係,情感關係,或者本身的定位究竟是個人,還是營利目的是值得釐清的)


切莫追逐點擊數

切記精挑細選,委託與你價值觀相符的工作:

長期的專業關係如果著眼於價值觀與目標確實相符,而不是只專注在流量大的內容和內容量,通常會讓參與各方更滿意

(如果醫生或具社會期望性的網紅跑去促銷違反普遍現代科學認知的產品,這樣的價值觀牴觸,或有道德疑慮的選擇,我覺得本身不僅是對個人聲譽的詆毀,也是對社會有危害的事情,從醫學跳脫到普遍領域,在台灣的youtuber社群中,我覺得有把握這樣選擇適合,將適合自己定位人格特質與商業特性的內容產出者,在不短的時間裡,就反向淘汰了許多並未有這樣清楚認知的產出者,有的產出者如分享簡短歷史和生活嘗試的HOOK等出色人物,自己每次看他們的葉配文都依然覺得很有收穫和趣味性,也許也是這個觀念的體現)


網紅產業缺發界線,因此為多向剝削打開一扇門,行銷人員,品牌,網紅,和平台公司都有機會互相波謝,造成程度不等的傷害


社群媒體內容創作終究會成為"常態工作",將期望和支付基礎設施穩定下來,是網紅產業可長可久的必要條件


"名人自創品牌,如何越擦越亮"

作者 愛耶莉.以瑟芮里  吉娥.艾夫瑞 里奧納德.史勒辛格 麥特.希金斯 哈佛大學商學院


要想取得成功,這些品牌的創辦人必須找出潛在的策略優勢,並在完全不同於自身賴以成名的領域,培養專業知識

(如果我們要開餐廳,也許我們需要學習毛利,來客量估算,稅務,內場,外場,服務經營,材料備料,員工管理,食材保存等不僅僅與吃有的事物,在品牌創辦者也是,個人依舊需要企業管理的成分,甚至專案管理的概念,甚至本身也需要充足的公眾智慧和商業敏銳度)


"在名人和產品類別之間建立良好契合度"

(賣好的,適合自己定位的東西,文章中名媛金.卡戴姍推出的符合自己膚色,非標準體態的Skims內衣,從2019至2023的時間,估值變為40億,自己想補充另一個看法,我們會買名人推薦的產品,很可能初始的原因是出於支持與喜歡,如果網紅名人推薦完全是出於剝削消費者,把他們當盤子,這樣的被傷害情緒很可能轉化為破壞網紅名人支持基礎的事情,之所以得以產生巨大社群經濟優勢的原因,粉絲的長期流失本身會不斷劣化,這件事我覺得有句自己想的話,如果是名人自有品牌的話,他的消費者黏著度可能能達到不可思議的高,如Taylor Swift的粉絲,喜歡會導致更深刻的喜歡,一再的失望,會導致不可思議的厭惡)


網紅行銷對品牌有好處,隨著越來越多人試圖避開侵入性廣告,瀏覽社群媒體的人,越來越願意從自己崇拜,也仰賴提供建議的網紅那裡接受行銷資訊

(現在人對於電視廣告或主動廣告的吸收率相較過去已大幅下降,而社群名人提供的社群行銷資訊也越來越強,這件事情在美食推薦上,自己覺得很深刻)


真正讓成功品牌脫穎而出的不只是追俗者數量,而是參與的深度

名人的名氣和代言可能會打動消費者一次,但很難會贏得回頭客

主廚或社群名人去將大量時間投入跟自身定位,品味高度重合的產品,如韓裔米其林主廚張錫鎬和名媛金卡戴姍

(自己認為這樣很符合與其亂槍打鳥,不如將自身優勢發揮到極致的想法)


積極與追隨者互動並傾聽他們的意見

(要發揮本身影響力的外擴效果,名人傾向和社群增加深度互動,並讓追隨者產生有個人連結,這樣的深切追隨模式,而有品牌與社群上的共同感,這樣在新產品或概念的發想時,很容易能夠迭代並得到第一手的回饋,自己認為也可能能代入最小可行性產品MVP的概念,能經由社群和追隨者的一首反映,修正和提供市場上所迫切需要的產品)


名人品牌的雙面刃:消費者可能會對這些品牌抱持懷疑態度,尤其品牌背後的名人是極具爭議性的或形象兩極化

(流量本身不一定代表正向的支持,甚至出自於憎恨厭惡戲謔與看好戲的心態,也許多名人本身的定位就是衝突的,有人極度偏好的同時,也有人極度厭惡,消費市場的反應就很難預料,因為每個產品推出的同時,在初始就容易得到一定程度的不反應和牴觸,另外,當名人本身只是代言人而非所有者時,名人若出現巨大的個人醜聞時,對於品牌方而言,品牌能夠快速因應,通常不至於完全受到牽連,然而若品牌本身的商品和品牌定位直接是跟名人掛勾,這樣商品在市場上的反應,不僅僅是商品品質,也可能被社會預期左右)


以上是自己這次對2024/05期哈佛商業評論自己的一些想法,僅想再跟各位分享也希望各位喜歡,很歡迎各位能夠提供各式回饋指點,或如果有想要探討的任何問題,也很歡迎私訊粉絲專頁,電子郵件聯絡或在下方討論,不勝感激,僅祝一切順心

瑋德的明心財務閱讀

粉絲專頁  瑋德的明心財務閱讀

Google blooger 瑋德的明心財務閱讀

電子郵件  wade002468@gmai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